您现在的位置:零部件网>技术首页>

长沙市佳信机电有限公司

企业直播推荐

更多>

产品推荐

更多>

轴承游隙的检测与调整方法

2022
01-27

09:13:48

分享:
93
来源:长沙市佳信机电有限公司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轴承在各种不同的设备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中轴承游隙的调整、测量及轴承安装的方法是轴承使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讨论和轴承游隙相关的一些检测、调整方法。

1 轴承游隙

滚动轴承的内、外圈和滚动体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内、外圈之间可以有相对位移。在无负荷作用时,一个套圈固定不动,另一个套圈沿轴承的径向和轴向从一个极限位置到另一个极限位置的移动量,分别称为径向游隙和轴向游隙,如图2所示。

按照轴承所处的状态,游隙分为三种。

(1)原始游隙。指滚动轴承安装前自由状态时的游隙,它是由制造厂加工、装配所确定的。

(2)安装游隙,也叫配合游隙。是轴承与轴及轴承座安装完毕而尚未工作时的游隙。由于过盈安装,或是内圈增大,或是外圈缩小,或二者兼有之,均使安装游隙比原始游隙小。

(3)工作游隙。滚动轴承在工作状态时的游隙,工作时内圈温升,热膨胀,使轴承游隙减小;同时由于负荷的作用,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处产生弹性变形,使轴承游隙增大,轴承的工作游隙比安装游隙大还是小,取决于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2 轴承工作游隙不合适的危害

工作游隙是滚动轴承的重要质量指标,也是轴承应用中的重要参数。在实际使用中,轴承的工作游隙将影响到轴承中的负荷分布、振动、噪声、摩擦力矩和寿命。轴承的工作游隙不合适会对设备造成危害。

(1)轴承的工作游隙过小。

轴承的工作游隙过小,将增大轴承的摩擦力矩,从而产生大量的热,容易导致轴承发热损坏。这是因为,当轴承的工作游隙过小时,将导致轴承的滚动体与轴承内外圈的润滑不良,因干摩擦产生大量的热,产生磨损、胶结、轴承内外圈胀裂等现象,会造成轴承损坏。

(2)轴承的工作游隙过大。

轴承的工作游隙过大,主要由轴承的自然游隙选用过大、轴承的压紧力不够引起。如:在高速运转的减速机中,当轴承的自然游隙较大时,导致工作游隙也相对较大,这将造成减速机在运行过程中振动较大,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

3 轴承游隙的测量

轴承游隙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专用仪器测量法、简单测量法及塞尺测量法。

塞尺测量法在现场使用泛,适用于大型和特大型圆柱滚子轴承径向游隙的测量,将轴承立起或平放测量,若有争议时以轴承平放时的测值为准。

轴承的径向游隙测值和最小径向游隙测值的确定方法:用塞尺片沿滚子和滚道圆周间测量时,转动套圈和滚子保持架组件一周,在连续三个滚子上能通过的塞尺片的厚度为径向游隙测值。

在连续三个滚子上不能通过的塞尺片的最小厚度为最小径向游隙测值。取和最小径向游隙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轴承的径向游隙值。使用塞尺测量法所测得的游隙值允许包括塞尺厚度允差在内的误差。

调心滚子轴承径向游隙采用塞尺测量法测量时,在每列的径向游隙值合格后,取两列的游隙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轴承的径向游隙值。

4 轴承游隙的调整

(1)轴承轴向游隙的调整。

如图3所示。

轴承的内圈由轴肩进行定位,外圈由两侧的轴承压盖进行预紧,轴承的轴向游隙由两侧轴承压盖的预紧力进行调整,考虑到轴承因发热造成游隙减小,轴承的轴向应留有一定的游隙,对于轴承轴向的游隙,国家无相关标准。

在实践中,轴向游隙因过盈装配、带负荷运行等因素影响较小,故在安装时,一般以轴承的原始游隙为标准进行调整。

具体调整方法(见图4):在减速机不盖上盖的情况下,将轴装配安装到位,轴承两侧压盖螺栓紧固到位,然后在轴的一端轴向施加一定的压力。

该轴向力的大小可参照轴在运行中所承受的轴向力,然后使用塞尺测量间隙1与间隙2,测量完成后计算间隙1与间隙2之和,并与轴承测量的原始游隙对比,?证二者的差值在±40μm之内,若无法达到要求,则可以通过增加调整垫片调整,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2)轴承径向游隙的调整。

轴承的径向游隙对轴承的稳定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轴承的径向游隙,GB/T4604-2006已有相关的标准,因此在具体应用时,只需查表可知轴承的径向游隙的上下限。

其具体调整方法:为了便于测量,调整前应拆除轴承两侧压盖,将轴承安装在轴承座,盖上上盖,使用力?扳手均匀紧固轴承两侧4个紧固螺栓,螺栓的预紧力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分零部件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百分零部件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百分零部件网,https://www.100lb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