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环会—环保行业线上展会
您现在的位置:零部件网>技术首页>五金资料

电动工具在造型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

2012
11-15

10:47:33

分享:
260
来源:
  *,电动工具在欧美家庭的普及率已达到很高的程度,同时,电动工具在造型设计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要。
  
  很多人也许不禁会问:工具是用来实现造型设计的,难道它们本身也需要造型设计?事实上,人类文明发展至今,设计早已是无处不在了。当人们使用工具的时候,工具的外观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各种感官与心理,它们的风格、色彩、体积、形状、材料、表面肌理等等都会左右人们在工作时的心情、动作、姿势、习惯、疲劳程度甚至操作安全。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日益成熟,这些电动工具早已不再局限于工业用品的范畴,而是日益广泛地成为家用产品的中坚力量。
  
  从造型特征上讲,对工具的设计已经突破了唯实用*的简单形式,大多数产品开始摆脱大工业时代粗暴的机器感,并努力削减机器生产的痕迹。不少制造商对电动工具的开发动机,已从功能结构转向类别与造型。应这些制造商的需求,现代设计师们赋予家用电动工具较小的功率和轻巧便携的新特征,加强造型的柔和性与亲和力,注重人体工学上的舒适感,并纷纷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以小家电型电动工具和直流式电动工具为代表的DIY风格系列。同时,这种潮流又反过来影响到专业工具的风格演变。为了在顺应时代特征的同时能与家用工具有所区别,一种夸张工具的力量感与视觉冲击的风格主导了专业化的工具领域。尤其是近年以来,出于商业上的兼容性的需要,一种介于上述两种特征之间的所谓“半专业”风格开始受到开发商的广泛青睐。这种集灵巧与工具感于一身的,既适合工厂环境,也适合家庭使用的造型理念,似乎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好比在汽车行业,介于小轿车和吉普之间的suv、pv等混合车型开始成为新宠一样。当然这种兼容并蓄的风格对设计师而言,无疑在形态把握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不管电动工具的造型风格怎样层出不穷,其家庭化的趋势始终是其产品概念发展的主线。任何工业产品,一旦进入家庭,就必然被赋予全新的外观和内涵。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说,家庭用品要求更高的装饰性和亲和力,这就好比海德堡的大型工业印刷机和惠普的家用打印机除了体量上的差异之外,造型风格也大相径庭,尽管他们的外形设计都非常出色。对于电动工具造型而言,工厂的环境要求与工作人员的心理需求是、稳定和可靠;而家庭环境与其成员所需要的却更加多元化:帅气、时尚、精致、典雅、舒适、有趣、灵动、活泼、科技感……总之,具有造型设计的工具不再仅仅是工具,同时更是一种摆设、装饰、工作时的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气质的象征。因此从造型风格上讲,电动工具一旦家庭化,就必然有家电化的趋势。
  
  但是,家用电动工具又不能简单地模仿家电的造型思路。这是因为专业感对家用电动工具而言同样重要。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事家居DIY的人,具有在对业余身份认同的情况下追求专业体验的心理需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小孩子玩军事游戏,都知道是种娱乐但希望身上的*和手里的枪都像真的,所以现在市场上的玩具枪看上去都是“专业用品”。
  
  总之,“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计“酷”的生活环境要从拥有“酷”的电动工具开始。
  
  以设计者专业的眼光看工具的“专业感”,其关键无外乎对三个造型要素的把握:一是“力”的要素。造型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产品力度感的塑造。产品有了力的倾向,才会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理念和风格:是张扬还是内敛,是轻盈还是稳健,是夸张还是朴实……产品上任何一点微小的隆起或凹陷都会影响产品整体的力度感。
  
  一般而言,工具的专业感要求产品力度感强劲,从而对产品的良好性能与效率进行暗示。我们可以用“强壮”、“威猛”、“结实”等形容词来描述工具的力度感,但对这些形容词的把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免因表现体量感而显得笨重或过分夸张。
  
  第二个要素是“精致”。越是非专业的人越追求“装备精良”,好的工具设计应不遗余力地表现产品在结构、形态组合以及材质运用上的精致感,使之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甚至形成一种感和品位。
  
  第三个要素是“系列化”。种类齐全是DIY一族体现自身专业感的另一项基本条件。对热衷于家庭制造的人来说,具有统一风格与装饰的成套工具,是值得炫耀的。反言之,纵使单件的设计*,也没有人会珍视东拼西凑起来的工具。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百分零部件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百分零部件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百分零部件网,https://www.100lb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QQ联系

咨询中心
客服帮您轻松解决~

联系电话

参展咨询0571-81020275会议咨询0571-8102027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